林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

政府信息公开

2025年林芝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——专利知识(5)是什么让专利申请走上 “非正常” 之路?

发布时间: 2025-06-19   浏览次数:   【字体:


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,专利作为企业和个人技术成果的法律保障,其申请过程却充满挑战。近年来,专利审查标准不断升级,“驳回” 与 “非正常申请” 判定成为众多申请人难以跨越的障碍。同时,2025 年专利审查趋严,从审查标准升级到新兴技术领域的挑战,再到政策目标的调整,都对申请人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
一、专利驳回核心原因

(一)创造性不足
判定标准:技术方案需具备“突出的实质性特点” 和 “显著的进步”,单纯组合现有技术(如 “测温杯 = 杯子 + 温度计”)或常规改进(材料替换、尺寸微调)难以通过审查。
典型案例:某企业将洗衣机与不同衣物类型简单组合提交多件专利申请,因缺乏创新被批量驳回。
(二)非正常申请行为
定义: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,通过虚构、抄袭、拼凑等手段提交的专利申请。高发情形:
1、重复提交:同一主体拆分相似技术(如“洗衣机 + 不同衣物类型” 拆分为多件申请);
2、利益驱动:为获取补贴、职称加分,批量申请低质量专利;
3、数据造假:编造实验数据、抄袭现有技术或随机生成专利内容;
4、资源不匹配:小微企业申请与自身研发能力不符的高精尖技术(如空壳公司申报航空发动机专利)。
(三)形式要件缺陷:新手高频失误点
1、权利要求书模糊:表述笼统(如“一种高效设备” 未明确技术特征);
2、说明书公开不充分:缺少具体实施方式,无法支持技术方案;
3、修改超范围:授权后修改内容超出原申请记载范围。


非正常申请:认定标准、后果与应对

(一)国知局明确的8 类认定情形
1、重复提交:多件申请内容雷同或简单组合(如拆分同一技术方案多次提交);
2、数据造假:编造、抄袭技术方案、实验数据或随机生成专利内容;
3、能力不符:技术方案与申请人研发能力严重不匹配(如小微企业申报航空发动机专利);
4、故意复杂化:以复杂结构实现简单功能(如用10 个齿轮组控制垃圾桶盖);
5、分散规避:分散提交关联专利以逃避监管;
6、商业违规:倒买倒卖专利、虚假变更发明人;
7、代理违规:代理机构协助实施非正常申请;
8、违背诚信: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(如虚构申请人信息)。
(二)违规后果与救济途径
违规后果
1、行政处理:
①收到整改通知后未按期撤回或申诉,申请直接视为撤回;
②申诉失败后,专利被驳回,申请人受限(如取消费减资格、禁止申报专利奖)。
2、商业影响:企业列入非正常名单将影响IPO、招投标等重要商业活动;
3、法律追责: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罚款,代理机构甚至被吊销执业许可证。
应对措施:
1、主动撤回
①适用场景:技术方案确属拼凑、无研发记录支撑的申请;
②操作流程:提交《撤回专利申请声明》,3 个工作日内完成手续。
2、申诉举证
①核心材料:
i.研发证明:实验记录、设计图纸、原型机照片;
ii.资质文件:研发团队学历证明、设备清单、项目合同;
iii.技术说明:专利与主营业务的匹配分析;
②成功率关键:第三方检测报告、专家论证意见可显著提升申诉成功率。
3、法律救济
①途径:对驳回决定不服,可在3 个月内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复审;
②风险提示:若被认定主观恶意,将面临2 年内限制费减、禁止申报专利奖等附加处罚。


2025年专利审查趋严


(一)审查标准升级:
1、新颖性审查智能化:借助AI 检索工具及全球数据库,全面覆盖公开文献、使用痕迹等信息,杜绝 “漏网之鱼”。
2、创造性要求显著提升:
①跨领域技术需证明突破性贡献,微小改进或简单组合(如“测温杯” 式方案)难以通过;
②对技术方案的“非显而易见性” 审查更严格,要求创新点超越本领域常规认知。
(二)政策目标调整:
1、十四五规划超额完成:2024 年我国每万人高质量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14 件,提前达成规划目标;
2、审查重点调整:2025 年起严控低质量申请,推动专利从 “数量增长” 转向 “价值创造”,确保专利真正服务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。
(三)新兴技术挑战:
1、技术复杂性与边界争议:AI、量子计算、基因编辑等领域技术发展迅猛,但技术边界模糊,权利要求撰写易出现瑕疵(如算法逻辑不清、保护范围过宽)。
2、审查标准滞后:现有规则难以适配新兴技术特性,审查员需在可专利性、伦理合规性(如AI 生成内容、基因编辑专利)等方面谨慎权衡,导致申请驳回率上升。



企业与个人避坑指南


(一)研发阶段:筑牢创新基础
1、同步开展专利性评估:立项时检索现有技术,避免低水平重复研发,确保技术方案具备新颖性与创造性。
2、规范留存研发记录:
①完整保留实验数据、设计草图、会议纪要等原始凭证,作为申诉时证明创新真实性的关键证据;
②定期进行专利地图分析,明确技术布局方向,规避重复研发风险。
(二)申请阶段:提升合规性与专业性
1、文件撰写
①权利要求书:
i    主权项:聚焦核心创新点,清晰界定技术特征;
ii    从权:关联技术效果,避免功能性限定(如“一种高效设备” 需明确 “高效” 的具体技术实现);
②外观设计:提供六视图及使用状态图,标注区别于现有设计的关键要点。
2、代理机构选择
①核查代理机构信用评级,拒绝与国家知识产权局黑名单机构合作;
②建立内部审查流程,禁止代理机构协助编造技术、批量申请等非正常行为。
(三)应对非正常认定:策略与材料准备
1、申诉材料清单:
①研发人员社保记录、学历证明及设备采购发票;
②技术方案迭代文档、第三方检测报告或专家论证意见;
③专利与主营业务匹配分析,证明真实创新目的。
技术方案,专家论证意见
①核心技术采用“基础专利 + 外围专利” 矩阵(如手机厂商围绕摄像头技术布局多件专利),降低单一申请被驳回风险;

新兴技术领域申请前开展FTO(自由实施调查),排查侵权风险与可专利性问题。
(四)长效合规机制
1.研发管理:持续完善研发日志制度,定期复盘技术成果与专利布局匹配度;
2.申请规范:将合规审查纳入企业内部流程,确保所有专利申请符合创新真实性要求;
3.动态监控:关注政策变化与审查趋势,及时调整申请策略,适应严审环境。



专利申请已从“数量时代” 转入 “质量时代”。申请人需聚焦真实创新,规范申请行为,通过专业布局与合规管理,方能在严审环境中提升授权成功率,让技术成果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力。